從研發(fā)看華為2009年報 成長的是肌肉

訊石光通訊網 2010/4/3 7:23:45
 3月31日,華為發(fā)布2009年年報,眾多數據頗為“靚麗”。不過由于此前已經多少有了心理預期,所以對營收之類的數據倒不覺得新鮮突兀,不過在研發(fā)投入數據上,還是讓人有些意外,年報顯示:2009年華為的研發(fā)費用達到人民幣133億人民幣,同比增加27.4%。要知道,這是在全球通信業(yè)投資較為低迷的背景下產生的。 


  華為的研發(fā)投入與它的凈利潤(183億人民幣)相比無疑是驚人的,從這里似乎更能夠看到華為的“企業(yè)態(tài)度”和價值觀,在筆者看來,它應該是年報中所有數據的核心和支點,很值得琢磨。

  說起華為的研發(fā),不禁讓人想起這樣一個典故:上世紀90年代華為北研所成立了新業(yè)務部,由于做什么產品還沒確定下來,所以沒有引入更多的人。任正非視察時看到這種情形之后很生氣,對當時的負責人說:“我叫你招你就招,沒事做,招人來洗沙子也可以。”最終,洗沙子“洗”出了華為的通信協議軟件棧,成為那一時期華為數據通信各種產品的平臺,也為華為后來從窄帶向寬帶過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
  如果經常和華為各個產品線的人交流你會發(fā)現,在他們關于產品價值的宣示中有一句話會頻繁出現——“以客戶為中心”。而任正非的“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決策”其實也是這句話的具象解讀。其實能夠讓“以客戶為中心”落地的就是研發(fā)。

  “以客戶為中心”,從華為的解決方案上可以舉出很多例子。如:運營商獲取站點困難,華為便在業(yè)界率先開發(fā)出來分布式基站,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;與基站緊密相關的PTN技術,華為有著目前最全的接口,運營商由此可以靈活地進行移動基站的部署;運營商存在雙網甚至三網運營的難題,SingleRAN解決方案則彌合了多種通信制式共存的問題;運營商在寬帶接入上存在對兩個PON標準的選擇難題,華為融合型的T-比特光接入平臺也被快速開發(fā)出來。由此推論,華為能夠進入全球50強運營商中的45家應該是必然的事情。

  在華為的年報中還有這樣一句話,“理解和把握了全IP融合發(fā)展的趨勢,華為成為了融合時代運營商的最佳合作伙伴”。此話不假,早在五年前,華為便喊出了“全IP”的口號,在筆者的印象中,華為也是設備商中最早以“全IP”為戰(zhàn)略指向的廠商。“全IP”是通信技術的方向,但是彼時如此宣示還是需要一定魄力的。一方面當時是向IP演進的過渡期,運營商多少尚存疑慮。但是現在看來,華為針對“全IP”的解決方案研發(fā)和市場推廣策略都是很成功的。另一方面,以筆者的理解,華為“全IP”的“全”還有賴于它有著真正的端到端的通信產品線,無線、數據、核心網、傳輸、寬帶接入、終端等等。即便是現在,一些主流廠商在某些環(huán)節(jié)依然存在短板。這里再多說一句,從產品線的“長度”看,華為有點像在“撒胡椒面”,不過可貴的是它的“大蘿卜”種得不僅好,而且還多,在通信領域所有的“交通要道”上,我們都可以看到華為解決方案的存在。

  以筆者的觀察,近些年來,在華為的市場拓展中,“技術標”的作用已經大于“商務標”的作用,這一點無論在海外市場還是國內市場都表現得很明顯。因為對待價格杠桿的態(tài)度,在當下的通信企業(yè)內已經沒有多少“差異化”的成分。

  從年報來看,華為對研發(fā)近乎迷戀的態(tài)度依然一以貫之。這也讓華為在過去的數年中不斷開發(fā)出極具競爭力的解決方案,進而構筑了推動其持續(xù)高增長的筋骨和肌肉,與國內的一些“虛胖”型企業(yè)(不局限于通信業(yè))相比,華為的成長可以說是結結實實的。

新聞來源:訊石光通訊網

相關文章